在養育和教育孩子方面,
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媽媽付出得多。
心理學研究表明,
孩子0-3歲時,
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足夠的安全感,
這些媽媽就可以給予。
而4歲以後,
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適應性等方面,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媽媽。
孩子膽小、不自信,
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爸爸!
如果爸爸脾氣不好,在家中對孩子或者別的家庭成員亂發脾氣,會造成家庭關係緊張,使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
在恐懼中,孩子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變得越來越不活潑、不愛說話,不利于自信心的樹立。
爸爸在家庭中往往承擔著嚴厲的角色,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到完美,還總喜歡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內心渴望孩子優秀,但表現出來的卻是言語的打擊。對孩子挑毛病,哪怕是孩子考了高分,完成了自己佈置的任務,也不輕易給予肯定。
孩子努力了卻沒有得到該有的讚揚和肯定,難免會失落、自我否定,覺得自己做什麼事都不行。
從小受到否定的孩子,會不敢于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變得膽小怯懦。
中國家庭的分工大多是「男主外,女主內」,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總是充當「甩手掌櫃」,把陪伴孩子的任務丟給媽媽,以忙工作為由,缺席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
又或是在陪伴孩子的時候敷衍了事,在一旁埋頭玩手機,這樣的陪伴,並非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敷衍,會很容易產生被忽略的感覺,潛移默化影響到做事的專注力和自信程度。
讓孩子自信這件事,爸爸去做,效果頂媽媽十倍。爸爸做到以下幾點,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有時候只需要父母充足的愛。父母相愛、家庭和諧,能夠讓孩子心中充滿幸福感。
如果父母間和諧相處,長期保持良好親密的溝通,會讓孩子覺得生活環境是穩定的,穩定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建立自信的搖籃。這樣的家庭,容易養育出積極自信的孩子。
一個孩子最初的自信,來自于這個世界對他的回應。在大多數孩子心目中,爸爸都是超人一樣的存在,爸爸便是這最好的回應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爸爸應該多了解孩子的特點,接納孩子的缺點,發現他們的優點並給予肯定,這是孩子增強自信心、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
放下評判和打擊,是爸爸給予孩子建立自信心最好的動力!
有調查發現,缺少父親關心和陪伴的中小學生,往往出現情緒不穩定、易恐懼、緊張、焦慮、自卑心理嚴重,在人際關係上有不安全感,在成年後較難保持與人的良好關係。
由于體能差距原因,爸爸比媽媽更適合帶孩子去做富有冒險性的活動、嘗試前所未有的新鮮事物,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對自我的認同,樹立起自信心。
爸爸多和孩子交流,可以增進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使他們更願意和他人友好相處,社交能力也會越強。
家庭教育不是媽媽的獨角戲,爸爸應該多參與孩子的成長教育,做一個對孩子有積極影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