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智慧型手機芯片市場,ARM拿下了99%的市場份額,而在伺服器市場,ARM拿下了10%左右的份額,在桌面PC市場,因為蘋果Mac系列原故,也拿下了6%左右的份額。
而在國內,使用ARM架構的芯片廠商也非常多,華為、飛騰、阿里等,在移動設備、伺服器芯片上,均使用ARM架構。
不過大家也清楚,ARM架構目前在國內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斷供。
一方面是ARM最新的V9架構,已經不再授權給國內廠商,比如華為、飛騰就沒有拿到V9授權。另外一方面,ARM斷供了先進的CPU IP核——Neoverse V1 和 V2產品,涉及一大批中國芯片企業。
斷供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意味著國內拿到的授權,其實是上一代的產品,那麼相對競爭力就不那麼強,在國際上與其它廠商競爭,占不到優勢。
所以,很多人表示,國內原本依賴ARM架構的廠商,應該想辦法擺脫對ARM的依賴,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來。
那麼對于華為而言,擺脫對ARM的依賴還需要多久?
我認為,這個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是華為會不會采用非ARM架構,這個暫時不清楚,華為雖然也是RISC-V基金會的成員,但在RISC-V架構上的進展,一直沒有公開,不太好說。
另外一個方面,同是因為華為擁有ARM V8的永久授權,基于V8架構,可以自行進行研發出ARM芯片來,這個不需要ARM的另外授權和許可。
華為只需要不使用ARM 的IP核,全部基于V8自研IP核,那麼也就相當于擺脫對ARM的依賴了。
從麒麟9000S來看,華為已經自研了GPU,不再使用ARM的公版GPU,而在CPU方面,也使用了超線程技術,將鯤鵬芯片中的技術,用到麒麟中來了,預計自研CPU核,也不太遠了,甚至還有人猜測,麒麟9000S中,已經有了自研的CPU核。
可見,說起來,華為擺脫對ARM的依賴,其實不遠了,不需要看ARM的眼色了。而華為一旦走成功,那麼這條路也是其它國產芯片廠商的道路,那麼ARM將失去想象空間,損失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