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科技遊戲
娛樂明星
綜合推薦
奇聞趣事
老照片
心靈語錄
熱點新聞
影視新聞
育兒分享
情感百態
生活常識
萌寵樂園
健身達人
體育競技
植物
全部
    
小伙花90萬買下一條受傷的魚,身邊人極力勸阻,他卻一意孤行,誰想3年后,直接賺了4個億 - | 生活快報
2023/05/12

他幾年前花90萬買了一條受傷的大魚,如今卻因為這條魚年收入4個億,甚至還拯救了一個地方的產業。

這條魚的背后,到底隱藏了什麼商機?

鯰魚事業

湖北荊州的袁丹軍,是個不折不扣的創業愛好者,早在多年前,他就依靠賣賣鯰魚,

成為北京地區最大的鯰魚批發商,隨后為了擴展生意版圖,更是把鯰魚賣回了老家,

僅用4年時間,把中南地區所有的鯰魚生意收歸囊中。

除此之外,  袁丹軍更是憑一己之力發現商機,拯救了一個地區的產業。

袁丹軍的創業生涯如此輝煌,很多人都覺得是他幸運、有資本,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

袁丹軍每年上億的財富都是來自一條受傷的魚,這條魚到底是怎麼讓袁丹軍致富的呢?

他和這條魚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老家的湖邊。

當時袁丹軍在養殖場出現了很大的資金鏈斷裂,他正一個人在湖邊散心,

一艘破舊的漁船就在湖邊停靠,抱著隨便轉轉的心態,袁丹軍上了船開始參觀別人打撈上來的魚。

這艘小漁船說來也奇怪,它是活水艙的構造,一個腳剎下去能踩一腳的水,

袁丹軍和魚打了多年的交道,可以說是什麼魚都見過, 

然而就是他在船上隨便踩的一腳,活水艙里出現了一條受傷的大魚!

受傷的大魚

這條大魚除了個頭大、魚肉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身上斑駁的痕跡,

根據袁丹軍的經驗判斷,這是捕魚時漁網長時間勒緊魚身,再加上船體摩擦導致的傷痕。

看著奄奄一息的大魚,袁丹軍沒有猶豫,馬上向老闆打聽這條魚的價錢,

老闆看他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隨口就報了一個高價——83萬!

一條受傷的魚要83萬,這個價格可是太高了!

可袁丹軍聽完不僅沒皺眉,反而一拍大腿成交了,由于身上沒有現金,

袁丹軍趕忙開車去附近鎮上的銀行取錢,臨走的時候,他怕漁船老闆毀約,還放下了一句話:

如果取錢回來這條魚還活著,他就出90萬!

90萬天價

袁丹軍一邊趕往銀行取錢,一邊給養殖場的司機打電話,讓兩個司機開運輸車過來拉魚,

可到了現場的司機一看情況,都紛紛勸袁丹軍別買。

90萬買一條受傷的魚,而且這條魚看樣子活不了多久,這也太不值了!

可袁丹軍此時就跟吃錯藥了一樣,不僅不聽勸,反而還很激動,一個勁兒地催促漁船老闆數錢,

老闆可能是認為碰到傻子千載難逢,生怕他反悔,顫抖著手還沒數幾張,

就慌不擇路的拿著錢跑了,連漁船也索性送給了袁丹軍。

這一跑不要緊,讓別人看來,更是坐實了這筆買賣不劃算。

其實,當時的袁丹軍已經創業多年,不是個什麼都不懂的毛頭小子,

別人不認識這條魚,袁丹軍卻一眼看出了這條魚的價值所在,它是條野生大口鯰魚。

野生魚雖然珍貴,但也萬萬賣不到90萬的高價,這條受傷的魚是憑什麼,讓袁丹軍心甘情愿地掏了90萬呢?

創業初期

這還要從他創業初期吃的大虧說起,袁丹軍早年來打拼的時候,其實做的不是水產生意,

他在服裝批發市場開了一間門面,本想做點小生意賺錢。

但服裝市場競爭激烈,賺錢的機會很小,在走訪市場中,袁丹軍無意中發現,

該地區吃鯰魚的比較少,養殖鯰魚的水產戶更少,而在袁丹軍的老家,

鯰魚可是家家戶戶的上桌菜,價格不貴口感還好,這讓袁丹軍萌生了賣鯰魚的想法。

創業不能盲目、要有章法,他決定在水產門面開業前先找到銷售渠道。

為了讓當地的居民吃慣鯰魚,袁丹軍特意從餐館下手,結識了很多餐館采購,

在進貨時給些優惠價,尤其是有些菜館擅長做鯰魚,他們就合作把鯰魚這道菜打出口碑。

逐漸地,各大飯館的鯰魚越賣越好,袁丹軍的水產生意也越做越好,一天甚至能批發出去3萬公斤魚!

錢越賺越多,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周邊地區的鯰魚根本不夠袁丹軍賣,他急需找到更大的鯰魚養殖戶提供貨源。

袁丹軍馬上給自己安排了出差,而就是這次出差,

讓他在無意間拯救了一個地方的產業,發現了一個新的致富商機!

袁丹軍走訪到了某個小山村,當地幾乎家家都養鯰魚,他們的鯰魚品種很特別,

屬于懷頭鯰魚,在當地很普遍,價格也不高,這種魚適應能力強、 耐運輸,

因為養的人多了市場飽和,很多水產養殖戶都有鯰魚滯銷的情況。

了解到這一情況的袁丹軍當時就樂開了花,這不就是給他準備的鯰魚嗎?

他當即就下了大訂單,派運輸車來拉魚,整個村子的鯰魚在袁丹軍手中有了好銷路,

袁丹軍也沒有坐地壓價,反而給了當地養殖戶應有的價格,

這個舉動一下子征服了很多人,大家對他的評價高的不得了。

回家養鯰魚

解決了貨源的問題,袁丹軍的緊張感一下子就消失了,索性留在村里和村民學養殖,

學會養殖技術的袁丹軍又在此時萌生了新想法,他要把這種鯰魚放在老家養殖!

回到湖北的袁丹軍很輕松,左手是鯰魚的養殖技術,右手是打拼多年攢下的資金,

按理說有錢有技術的創業,應該出不了什麼幺蛾子。

但就是回老家創業的決定,讓他在創業人生中跌了個大跟頭,全靠那條受傷的魚才有所轉機!

2007年,袁丹軍在老家包下200多畝水塘搞養殖,此前從沒有人在這邊養過東北懷頭鯰魚,他算是首創。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要冒點風險,當時周圍很多人都不看好,也有很多負面的聲音,

但袁丹軍搞水產行業多年,他深知這種魚的優缺點。

老家地區氣溫高,為了養好懷頭鯰魚,他用凈水給魚降溫,就在養殖的第一年,

當地  遭遇了很大的冰雪災害,很多耐不住低溫的魚類都沒能熬過寒冬,讓很多水產養殖戶悲催了。

而袁丹軍的懷頭鯰魚,由于耐低溫、生命力強反而活了下來。

年前的魚總是那麼好賣,又趕上這一年少了好多競爭對手,袁丹軍的鯰魚一經上市就搶購一空,

有些顧客甚至主動加價買魚,  這一個冬天,就讓他凈賺了400多萬!

感受到市場對鯰魚的熱情后,袁丹軍決定擴大養殖規模,又包了200多畝池塘。

國小同學帶來的危機

養殖場規模擴大自然需要的人也多,為了兼顧北京與湖北的生意,

他聘請了自己的小學同學當廠長,專門負責該地區的養殖,自己則主要管理水產生意。

他想著同學的情誼單純,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然而就是這個國小同學,讓袁丹軍的事業陷入危機!

袁丹軍某一天突然接到員工的電話,向他反應魚飼料有些問題,聞起來發臭,

并且魚兒也不好好吃,還有死魚的出現,這個話聽到袁丹軍耳中猶如晴天霹靂。

水產養殖有死魚很正常,但飼料發臭這一點袁丹軍可太清楚了,  一定是魚飼料摻了假!

十幾個小時的舟車勞頓,袁丹軍不管不顧地趕回老家,可到了養殖場后,廠長卻失蹤了!

緊接著袁丹軍發現,養殖場里的流動資金一分都沒了,在他的調查下才知道, 

這個國小同學不僅會做假賬,在買飼料時圖便宜買到假飼料,還卷款潛逃了,

整個養殖場的資金鏈徹底斷裂,并且幾百畝的池塘里大片死魚!

袁丹軍心痛不已,此時的他已經沒有多余的錢重頭再來,村支書看到如此情況,幫他借到了900多萬資金。

就是在只有900萬起始資金的時候,袁丹軍花90萬買了那條受傷的魚。

受傷的魚大有用處

其實在發現那條魚之前,袁丹軍就一直在尋找它。在自己的水產生意中,

大口鯰魚和東北懷頭鯰魚各有千秋,大口鯰魚優點是長得快個頭大,

缺點就是比較嬌氣,長途運輸中,經常有拉一車死半車的情況,往往要付出很大的金錢成本。

而懷頭鯰魚生命力強,長途運輸不會造成太多傷亡,但缺點是個頭小長得慢,兩種魚放在一起就像是爸爸和兒子。

袁丹軍在多年的鯰魚經營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結合這兩個品種的鯰魚,

讓他們雜交出新品種,來一個取長補短!

這個想法一出,很多人說他這是異想天開,從沒聽過自己搞雜交魚的,可袁丹軍不信邪,

他抱著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決心,咨詢了很多大學教授,在經過教授的肯定后,他的信心更足了。

但是雜交不能盲目,需要找到野生的親本魚進行,懷頭鯰魚在東北有很多,

符合繁殖條件的野生懷頭鯰魚也好找,難就難在野生的大口鯰魚。

袁丹軍尋遍了各地的水庫,都沒能找到符合條件的野生大口鯰魚, 

而那次在小漁船上無意中的舉動,恰好讓他發現了野生大口鯰魚,這才不惜花了90萬買下!

如今的袁丹軍已經靠著這兩種親本魚完成雜交,新的鯰魚品種就叫中華鯰魚。

這種魚既保留了大口鯰魚的個頭,又保留了懷頭鯰魚的耐運輸,

成為鯰魚市場的一大主力,跟著袁丹軍做生意的經銷商和養殖戶也賺了大錢。

而那條受傷的大魚,在袁丹軍的養殖場繁育了兩批魚卵后,由于本來傷勢就很嚴重,

所以沒能活下來。它留下的魚卵繁育出無數小魚,小魚也不斷地繁育出了無數后代。

結語

袁丹軍的創業故事大起大落,他靠的就是堅持不放棄,以及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方法,

把所有工作扎扎實實做好,并且有大膽創新的思維,

才成就了如今的事業,希望能給屏幕前方的你一些啟發。

到期就不續約了?蔡司、哈蘇等或集體失寵,網友:摸著華為過河
2024/02/20
后院起火了?庫克始料未及,國產「黑馬」欲挑戰行業天花板
2024/02/19
堅持「去中化」?iPhone折疊屏手機曝光,全面擁抱韓國供應鏈?
2024/02/17
5年解決約86%卡脖難題!中國技術接連實現突破,外媒:低估了中國
2024/02/13
我曾在國企任職,40歲時嫁45歲台灣光頭大男孩,門當戶對很重要
2024/02/05
我,為避戰火帶烏克蘭女友逃到匈牙利,同時完成學業,半年后回國
2024/02/05
我90后德國人,談了中國女友,因為她我到清華留學,發現中文真難
2024/02/05
東北小伙為外國女友遠赴意大利,婚后卻被妻子拋棄,如今怎樣?
2024/02/01
歐洲美女和山東男友分手,回國后難忘感情,再次相見后結果怎樣?
2024/02/01
四川保安撞臉奧巴馬,從月薪1500到5萬出場費,他的成功是巧合嗎
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