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和台積電之爭,似乎并不存在于芯片制造市場上。
例如說在美國芯片補貼中,英特爾在美國拿出3800億左右的芯片大規模補貼之后,就一直在不斷的游說美國高層,希望他們向美國本土企業提供比台積電等海外競爭對手更高的補貼。 甚至,言語中還拉踩了這些海外企業,認為他們并不受美國本土芯片產業的信任。
雖說美國并沒有進一步透露是否要按照英特爾的意思來,但從整個美國芯片制造業的發展來說,他們拿出這麼多的補貼可不是為了扶持台積電,更多的是想要扶持本土的芯片企業,例如說英特爾等。 然而,英特爾似乎達不到美國半導體對其的期望。
曾經擔任台積電研發處處長,後來也成為了英特爾資深技術顧問的楊光磊在談及英特爾芯片制造業務方面,其表示,以前他還認為英特爾有50%成功的機會,但現如今當下的情況中,這個成功幾率降低到了1%。也就是說在他口中,并不看好美國芯片扶持之下,可以扶持到本土企業在芯片制造的發展。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美國造芯結果基本出爐——英特爾難以崛起,本土造芯只能交給海外企業,他們美企也只能繼續依賴台芯片供應商。
楊光磊之所以不看好,并不是因為英特爾在制造技術實力上和台積電有差距。相反,他并不認為兩者在技術實力上有差距,而是因為英特爾就算造出來芯片,也不會有很多客戶去使用。畢竟英特爾慣性的思維就是我造出來芯片用不用是你的事情,但不和台積電一樣會從客戶為中心。
除此之外, 楊光磊還提及了一個關鍵點,美國當下由于過去過度的注重軟件設計,在先進半導體制造上缺乏相關的人才,就算吸引到了台積電等企業入局,但這背后依舊不算美國自己的芯片制造業。
所以,在此背景下,就算英特爾受惠于3800億的芯片補貼也很難成事。尤其是,這芯片補貼還要補貼眾多的芯片企業,英特爾能瓜分到手的不一定很多。可是,既然在當下這個環境對于英特爾而言并不算一個成功率較高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英特爾還是執著于要在本土建立工廠?甚至在曾經表態,如果不解除對大陸客戶的限制,那麼英特爾建廠也沒有必要的言論之下,英特爾依舊沒有放棄工廠的建立。
AMD曾發出過這樣的一個「警告」,或許我們可以從其窺探一絲異樣。
在英特爾反對台積電獲得更多補貼的時候,AMD站出來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任何接受補貼的工廠都要在竣工之后立即量產,若是讓廠房閑置了,或者留著等需求上升再使用,那麼就應該沒收芯片補貼。」
AMD并不是無緣無故說這樣的話,而是因為英特爾在過去就說過一點,先建廠后續按照市場需求在逐步安裝設備。如果說之前還認為英特爾這句話有可行性,但是在楊光磊的一番話當中我們就不得不猜測,英特爾建廠的根本是不是就是為了打造外殼,拿到了芯片補貼,而后續這些廠房可能會閑置下來。 畢竟,英特爾雖說確實有芯片制造的野心,但實際上他們的動作還不如台積電迅速,從頭到尾惦記的都是芯片補貼的事情。
這一切看上去,似乎只是英特爾未來的走向。但或許也是美半導體未來在芯片制造領域中的縮影,他們也跟英特爾差不多,希望企業在美國落地打造更多的半導體制造聚群,可后續的補貼要不要繼續,后續的市場需求是否能讓他們逐步運行,他們似乎都沒有考慮過。那麼一個沒有多大實際作用的半導體聚群,不過也只是表面的風光罷了。
對此,你們是怎麼看待這個事情呢?歡迎對此進行留言評論、點贊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