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各國之間的經濟和科技都在密切的交織和影響著彼此。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一場從芯片領域再到鋼鐵領域的「新戰場」正在悄然形成。
近日,華為Mate 60 Pro 手機悄然發售,讓曾對華為進行了3年的封鎖和打壓的美國倍感挫敗。但賊心不死的老美已經將其視線轉向了另一個重要的領域——鋼鐵產業,試圖再行不軌,以沉重打擊中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鋼鐵行業在中國的整個國民經濟和工業生產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要嚴防死守,以免美帝再生禍亂。
據了解,作為比芯片制造更為傳統的工業領域,鋼鐵行業在全球的分工和合作中占據關鍵地位。對于中國來說,它不僅是中國重要的產業之一,更是中國的基石產業。然而,在全球市場競爭和國際貿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國的鋼鐵產業未來將面臨嚴重的挑戰。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和消費國。依據世界鋼鐵協會的數據,2020年,中國的粗鋼產量高達1.0531億噸,占全球的近一半。在固定資產投資、汽車、家電、軌道交通等眾多領域,鋼鐵都是關鍵的原材料。
中國的鋼鐵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關鍵的基礎作用,并通過關聯產業為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并且中國鋼鐵產業正在向精細化、綠色環保、高質量發展轉變,這對于中國的鋼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優化是至關重要的。
近日,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聯合歐洲企圖以「綠色鋼鐵」為借口,對中國鋼鐵行業進行打壓的陰謀可能會自然流產。這是因為美歐之間的相關貿易協議談判,在約定的時間2023年10月31日前無法達成共識。
為什麼說美歐之間的這項協定,是針對中國的呢?這事得從2018年3月說起,那時美國政府還是老特當權,他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此舉遭到美國業界及國際社會的廣泛反對,特別是歐洲國家的強烈反對。
為了緩解美歐鋼鋁貿易矛盾,2021年10月31日,美國和歐盟宣布雙方有意就「全球可持續鋼鋁協議」(即美其名為「綠色鋼鐵」協議)進行談判。當時,美歐雙方約定要在兩年時間內(即2023年10月31日前)談判達成共識,計劃將原來加征關稅的對象,縮小范圍至專門針對占全球鋼鐵產量一半的中國,借口是「中國鋼鐵工廠碳排放過高,以及鋼鐵產量過剩遠遠超過市場需求」。
美國這一行徑,極其無賴和可恥。為了打壓中國,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從一開始指責中國政府用補貼政策干預鋼鐵生產,造成產能過剩;再到現在又以碳排放過高的借口來對中國鋼鐵產品加征高額關稅。美國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遏制住中國各方面的發展。
事實上,中國的鋼鐵產業,是一個成熟的產業,中國政府完全沒有必要通過補貼去刺激生產,反倒是對主動削減產能的企業有相應的補貼。而對于鋼鐵生產的碳排放,中國政府早已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取得巨大的降碳成效,包括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效率、推動清潔能源發展、以及技術改造等。在2020年,中國還宣布了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是世界上唯一制定出明確「雙碳」時間表的國家,體現了中國在世界環保大業中的大國擔當。
美國以「綠色鋼鐵」為由設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以達到約束中國競爭力的企圖。事實上,美歐相關談判進展到目前,仍然沒有取得什麼毛線成果,那麼最后期限10月31日一到,美國一手導演的這出鬧劇將灰溜溜地落幕了。
究其因,美歐自家的鋼鐵產能無法達到其自身發展的需求,不僅不去搞好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反以各種無端理由搞事情,美國禍亂別國的一貫行徑,不得人心也必然失敗。
但是,我們應該時刻清醒地認識到,國際市場上的科技競爭已經從高科技產品如芯片,逐漸下沉到了更為基礎的工業產品。美歐的目標并不只是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更在于阻止中國經濟結構的升級。雖然中國在鋼鐵領域積累了深厚的實力,已經具備了自主研發和制造高品質產品的能力,但是面臨挑戰,中國絕不可掉以輕心。
總的來說,面對新一輪的鋼鐵產業競爭,中國需要做好全力防衛的準備。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全球科技和經濟的大道上,實現自身的持續發展,任何一次挑戰都充滿了機遇,中國應該堅信只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能力和產業實力,就能在全球經濟的舞台上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