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最近最火的手機不是蘋果的iPhone15,而華為的Mate60系列,昨天蘋果發布會后,華為沖上熱搜就是最好的證明。
而最火的手機芯片,自然也不是蘋果的A17 Pro,而是華為麒麟9000S。
這顆芯片工藝未知,代工廠未知,GPU核未知,5G未知,基帶未知,生產時間未知……
不過,很多人都表示,通過這顆芯片,我們可以認為,我們的芯片制造水平已經進入到了7nm了,在美國的打壓之下,這真的了不起。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代工廠未知,工藝未知,怎麼來判定它就是一顆7nm的芯片呢?判斷偏據到底是什麼?
這里就有的說了,這個芯片工藝7nm,究竟是指哪里7nm呢?
其實在目前這個階段,這個7nm和哪里都扯不上邊,
晶體管的大小、晶體管數量、柵極長度、金屬間距等等,這些與芯片工藝緊密相關的參數中,沒有一個是7nm。就拿台積電的7nm芯片來說,MP(金屬距離)=36nm,GP(柵極長度)=56nm,和7nm沒有任何關系。
事實上,以前在300nm工藝前的時候,其實芯片工藝,是與晶體管的柵極長度一樣的,柵極長度是多少,就是多少納米的芯片,用這種方式來說的話,台積電的7nm,其實是
但後來,隨著工藝越來越先進,柵極長度不能同步縮小,柵級長度和工藝就不對應了,在1994年-2008年間,是柵級長度小于芯片工藝, 2008年之后,是柵級長度大于芯片工藝。
就像前面說的,台積電的7nm芯片,柵極長度=56nm,台積電的3nm芯片,柵極長度=22nm。
那麼怎麼來確定麒麟9000S就是7nm呢?其實現在主要看晶體管密度。
芯片是由晶體管組成,晶體管越多,芯片性能越強,而同樣面積下,工藝越先進,晶體管密度越高,所以晶體管密度如果大致差不多,就代表著工藝差不多。
下圖就是幾大晶圓廠,在不同工藝時,其晶體管密度,單位是100Tr/mm²,也就是多少億個每平方毫米。
國外機構TechInsights,對麒麟9000S進行了電鏡掃描結果,計算出了其晶體管密度為98MTr/mm²,也就是0.98億個每平方毫米。
而這個數值是與台積電7nm、三星7nm大致一致的,台積電7nm工藝時,其晶體管密度是97MTr/mm²,而三星是95MTr/mm²。
所以大家認為麒麟9000S是7nm芯片,就是這麼來的,至于是不是真的7nm工藝,那就已經不重要了,等同台積電7nm就足夠說清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