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由于中國的電動汽車掌握了主導權,基本上會上演一出大戲。
果不其然,歐盟先把這出戲唱響了。
在今年的9月份,經過了多天的激烈討論,歐盟最終敲定了初步的法案: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
歐盟對此進行了三家中國電動汽車巨頭的抽樣調查,并不斷強調這是為了保護他們自身的車企利益。
實際上這樣的理由不過是他們為當下法案的一種開脫,因為在歐盟內部認為,此舉就是為了擺脫對大陸的依賴。
行業內的分析人士也認為,歐盟現在急需建立一個自己獨立的電動汽車供應鏈,不對大陸的電池、零部件等產生依賴感,因為這會讓歐洲車企的自身利益大打折扣。
而在德國企業反對之下,歐盟仍然沒有改變這個決定,不難看出在這方面歐盟已經「鐵了心」。
歐盟將這出戲的苗頭對準了我們,沒有料到的是老美也找準機會開始「唱戲」了。只不過,素來美、歐緊密聯合的情況下,老美「唱戲」的對象卻是歐盟。
在歐盟反補貼調查法案之后,老美拿出了3690億美元的資金來歡迎他國的企業設廠。本質上,這是老美自己的相關政策,目的就是為了保障自己本土的清潔能源領域有進一步的發展。
但由于歐盟內部大多數的企業,并不看好歐洲的反補貼調查法案,反而開始將關注的重點轉向了美國。
歐洲企業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歐盟想要尋求獨立供應鏈的情況下,本土并沒有拿出雄厚的補貼。
相當于說,把他們物美價廉的路給斷了,自身又不拿出巨額補貼來扶持這樣的「獨立供應鏈」。于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高昂補貼就發揮了作用,大有開始截胡歐洲車企供應鏈的架勢。而實際上,不少的歐洲車企都已經預計或者開始,將廠址遷移到美國地區去。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對方實在是給得太高了。
歐盟自己也深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曾就這個問題和拜登團隊洽談,但是并未得到承諾。可以說,現在歐盟就是眼睜睜的要看著美國在從中「插一腳」。
當然,歐盟也并不是真的沒有辦法。一個選擇就是拿出巨額的補貼,用雄厚的財力來挽回歐洲企業們外遷的打算。這也可以進一步的完成他們心中所謂的「獨立供應鏈」的操作。只不過,當下他們拿不出這麼多的錢,甚至可能也不是很愿意為這個方面付出太多的資金,此路行走下去的可能性很小。
可他們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當下的調查法案,允許歐洲企業和中企合作,繼續打造有中企存在的供應鏈。說白了,現在又不拿錢,又想「白嫖」不太可能,只有不斷的和中國企業合作,他們本土的汽車產業才會有不錯的發展空間。不然到時候,可不是他們為自己建造獨立的供應鏈,而是大西洋對岸的老美建立供應鏈了。
一直以來,尋求「脫鉤」的操作本就飽受質疑,且不少的企業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脫鉤」難,擺脫對中國的供應鏈更難。現在,他們非要拉著整個歐洲的汽車產業一條路走到底,也不知道最后誰會為此付出代價?亦或者說,又有哪一個企業,哪一個人能為歐洲汽車產業的未來付得起這個代價呢?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