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PC市場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洗牌。
除開整個消費電子行業處于下行周期階段之外,還因為印度野心勃勃想要從大陸手中獲得PC制造供應鏈,如前段時間所頒布的PC禁令就是如此。 與此同時,印度還拿出了1700億盧比,約為150億元來激勵PC廠商在印度生產筆記本電腦、個人電腦等服務。如此背景下,PC市場動蕩的程度相對變高。
畢竟,在印度激勵計劃之下,很多企業的撤離計劃越來越明顯。例如說,戴爾公司。
在今年的1月份,戴爾就傳出了計劃在2024年全面停用中國工廠生產的芯片。 而到了今年的3月份,戴爾又傳出制定了將產能移出大陸的計劃,預計在2025年移出一半的產能,在2027年和中國的供應鏈進行脫鉤。
分析人士認為,戴爾此舉是為了「去中化」。不過,一直以來戴爾幾乎沒有正面的回應,直到在8月底,印度公布的激勵計劃申請名單中出現了戴爾的名字。據悉,戴爾、惠普、聯想等多家企業都對印度提交了相關申請,預計在印度開始生產筆記本電腦等產品。可以看到,雖說戴爾沒有正面表示他們會真的去中化,但是在印度不斷的激勵之下,他們這個趨勢很明顯。
不管戴爾到底抱有什麼樣的想法,但是去到印度設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變相的「去中化」。要知道,印度的多項舉措其實都是為了瓦解我們大陸廠商的供應鏈,這個時候戴爾還湊上去,除了保障印度市場之外,也大有印度戳中了他們想要去中化的心思。而在這其中,蘋果可是沒有在申請名單里的。足以說明,戴爾的心思比蘋果更加急切。
戴爾這樣做了,自然也是需要承擔這樣做的后果, 猶如分析人士所言:戴爾的「去中化」正在遭到市場的「報復」。
據Canalys的數據顯示,戴爾在大陸市場上頭部的PC廠商中,降幅最大,同比暴跌52%。而他們所空出來的份額被華為所替代,除此之外,在全球的出貨量當中,戴爾也在急劇的下滑。根據IDC公布的數據顯示,排名第三的戴爾出貨量僅為1030萬台,同比大跌22%,全球的市場份額也降低到了16.8%。
顯然,大陸市場上正在「去戴爾化」。而處于PC下行周期的戴爾,在全球市場上的日子也不好過。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他們才想要將目光盯緊印度市場。
只是,戴爾做出這樣的決定未必就是正確的。
印度市場上雖然紅利不錯,但是短時間內他們難以構建一個完善的供應鏈。就算供應鏈完善,他們也難以在成本上取得競爭優勢。而印度市場的PC業務競爭并不低,在成本沒有優勢,又逐步在遭遇大陸市場上的「報復」之下, 未來新一輪的洗牌中,戴爾還會出現在前五名的榜單中嗎?這很難說,尤其是在戴爾的潛意識撤離下,已經給了華為一個更好的競爭機會,華為多半不會放棄這個難得的突圍機會。
對此,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事情的呢?歡迎對此進行留言評論、點贊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