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擲1100億歐元!拆除華為5G設備后,德國又盯上了中國汽車!
德國可謂是「天生反骨」,在拜登團隊要求放棄合作華為5G時,其愣是沒有給出好臉色,還安排了專業的機構對華為5G進行了全面的審查,最終給出了「不存在網絡安全問題」的結論,狠狠的「打臉」了美國。
然而在美國不再施壓之際,德國卻又自動跳出了宣稱要拆除華為的設備,拿出的借口還是離譜的「安全問題」,很明顯是想要甩掉中方的影響,這樣的操作也引起了國際上廣泛的關注。
很快朔爾茨在德國車展上表態:「將會拿出1100億歐元,用于激勵本土汽車的發展,我們不能被中企嚇到!」原來拆除華為5G,是為了重塑本土汽車產業做鋪墊。
那究竟什麼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汽車大國做出如此反常的舉動呢?
對于大眾、奔馳、寶馬、奧迪等等汽車品牌,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而這些品牌均是來自于德國,對工業的極度苛刻,造就了德系車的良好口碑,但伴隨著新能源時代的來臨,這些曾經不愁銷量的豪華品牌也犯難了,而打敗他們的很可能就是中國汽車品牌。
歐美國家在技術上對我們嚴防死守,除了想要高價賣產品給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旦技術被中企突破,市面上所有的產品都得跟著遭殃,中國制造的便宜、實在、好用,很好的體現在了手機領域,除了高端領域以外,中低端領域完全被中企所掌控。
如今手機供應鏈已經成型了,華為高端旗艦機的回歸,蘋果在高端領域的地位也將遭遇挑戰,類似的情形已經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重現, 今年第一季度德國進口的新能源汽車30%份額來自中國,夸張的是相比于去年同比增長了261%。
德國過度迷信于「機械」,導致在新能源汽車產業上落后了一大截,原因在于全球最頂尖的電池技術在中國,作為曾經全球最重要的汽車大國,如今卻被中企實現了反向出口,這些德企自然是不服氣的。
任由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口的話,對于國內的產業發展是不利的,于是德國想到了比較「損」的辦法,選擇了翻臉不認人,宣布拆除德國北部鐵路沿線的5G設備,并且中斷和華為后續的合作。
英國在美國的施壓之下,就曾官宣要全面拆除華為的設備,后續一旦重塑本土產業失敗,要想恢復和中國的合作也很簡單,僅需要把責任全部推脫給拜登團隊,這樣的方式是相當巧妙的。
但想要禁用華為5G,以德國目前的實力可做不到,根據《明鏡》的消息,華為在德國5G設備中占比高達60%,是歐洲國家最高的,鐵路北部沿線的5G基站就多達800多個,如果執意完成全面替換,在未來15年之間,經濟損失將超過千億美元。
英國做出拆除華為設備的決定,已經嚴重拖垮了本國通信基站產業布局,后續的影響將輻射到各個領域,德國采用「美國方式」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困境,肯定是錯誤的選擇。
號稱「汽車強國」的德國,在新能源汽車需求上,接近30%的份額來自中國車企,較去年同期增長將近三倍,說明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得到了全球的認可,如果不施加相應手段,德國汽車品牌可能就此沒落。
燃油車的使用成本越來越高,反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越來越成熟,不僅購車成本越來越低,在使用成本上更不用說了,不僅不需要常規保養,燃油車一次的加油成本,就夠電動汽車開上一個月。
國內新能源造車勢力的實力愈發前強勁,在關鍵的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上,均已實現了實質性的領先,比亞迪的國產化比率超過了90%,寧德時代的超充電池讓特斯拉、福特垂涎三尺,爭搶求合作卻被美國當方面破壞了。
德國在這個時候下手顯然已經晚了,以前歐美在技術上對我們嚴防死守,如今德國想要用這1100億歐元解決技術問題,顯然是異想天開了,科研是立國之根本,唯有實現完全自主化才能擺脫束縛。
美國越打壓、越說明對我們忌憚,只要我們保持這個勢頭奮勇前進,后續歐美肯定要反過來求著我們,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