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6年發展至今,蘋果公司已經成為全球手機市場名列前茅的供應商。2023年上半年度全球手機出貨量中,蘋果公司以19.32%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僅次于韓國三星公司。同時中國是蘋果公司最大的市場,占比為33.3%,國內使用人數高達2.43億。這意味著10個人的手機中,就有3個人是iPhone用戶。
而近日的一篇報道讓人不禁擔憂蘋果公司未來的發展。日本媒體《日經亞洲》發布了一篇報道稱,中國禁止國家機關相關人員將蘋果手機帶入辦公地點,也禁止在工作期間使用蘋果手機,其范圍還涉及到了無線耳機和手表。
不僅如此,外媒還提到,中國似乎還留有后手,所有涉及商業機密的部門,都不能再使用外國品牌的產品。這一禁令涉及范圍包括了國企和其他由國家出資的機構。然而,一切真的如外媒所說,中國對蘋果公司發起了制裁?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對等制裁 ?
根據《日經亞洲》所說,從2018年起,中國就開始將國家相關機構的電腦和相關設備的采購范圍限制在了中國本土企業。而如今這種禁令延伸到了手機端,中國禁止公家職員工作期間使用蘋果手機,甚至不能帶入辦公地點。并且這種禁令嚴格到連手表和耳機也被劃分其中。
此報道一出,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面對美國制裁時所做出的反擊。美國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表示,中國如此做法似乎是一種針對美國的報復。并且認為只是一種激進又不恰當的報復行為。然而這一切只是外媒的所謂臆想,他們試圖給中國冠上「對美企業存在偏見」的臭名。
對于這篇報道所提到的「禁用蘋果手機」,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對于外資企業,我們始終持開放態度。歡迎外資企業把握中國發展機遇 」,「 中國沒有出台禁止購買和使用蘋果等外國品牌手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這一發言回擊了居心叵測的不良媒體的子虛烏有報道。
網絡安全
外交部發言時還提到了蘋果手機的「安全隱私問題」。或許「安全問題」才更有可能是中國禁用蘋果手機的最關鍵因素。
蘋果的「泄露隱私」問題早已經被擺在明面上了。「IT之家」2023年1月9號發布稱,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華金·塞拉諾 帶頭向蘋果公司發起集體訴訟,指控蘋果公司違反美國多個州關于監聽、隱私和消費者欺詐方面的法規。而蘋果的siri也被發現有泄露隱私的bug漏洞。而作為蘋果公司的所屬國——美國,在這方面早已經是慣犯了。
2013年,美國中情局的前特工斯洛登揭露了美國的「棱鏡計劃」,該計劃為美國針對全世界展開的一項監聽行為。根據「安在新媒體」的透露,2020年美國便竊取了互聯網數據將近970億條,電話記錄更是超過1240億條。而近日,在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會同360公司配合偵辦西北工業大學被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網絡攻擊案過程中,鎖定了這件間諜事件背后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手腳。
如此種種,證明了美國在這一方面的劣跡斑斑。也證實了中國擔心美國入侵互聯網、盜取隱私的存在性。而蘋果公司作為其國內企業,如果美國要求蘋果提供這些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那蘋果怎麼能反抗得了美國呢?
美國雙標行為
雖然「中國制裁蘋果」被外交部證實是謠言,但從此次美國的態度也可以看出其雙標行為,生動演繹了什麼叫做「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美國可以大搖大擺地對華為等中國企業進行制裁,但只要中國對美國公司有制裁的苗頭,則會被打上「激進有不恰當的報復行為」。美國破壞了全球經濟一體發展、共同促進的原則,但又不允許他國有類似的行動,此舉完全是明目張膽的「強盜行為」。
經濟全球化下的貿易獨行,終究也會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此次「中國制裁蘋果」的風波之后,蘋果的市值就蒸發了1900億美元,同時也波及到了蘋果的供應商,如高通等公司,其市值均有下降。而一旦真如謠言所說「禁用蘋果手機」,那蘋果將會失去全世界最大的客戶市場,這對蘋果的營業收入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不僅如今,可能還會影響到蘋果在中國的供應鏈生產,從而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損害。
正如外交部毛寧女士所言,「對于外資企業,我們始終持開放態度」 ,我們始終相信唯有合作才能達到共贏的局面。而美國還是一意孤行地利用科技霸權,對中國相關行業進行限制和制裁。此舉完全損人又不利己。美國何時才能意識并踐行「合作共贏」這一認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