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競賽的大舞台上,半導體工業始終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過去,中國在這場競賽中的位置并不顯著,大量依賴于進口技術和產品。但近年來,隨著國產化進程,中國半導體產業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全球格局中的一股新軍,徹底改變了以往對進口芯片的嚴重依賴情況。
全球半導體市場「風向驟變」。原本是中國芯片市場的主要供應商的三星和台積電,突然宣布不再向中國銷售芯片,他們選擇尋求美國的支持,這一變化讓人詫異
然而,我國本土的芯片企業,如中芯國際等,正在逐漸崛起。他們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逐漸擺脫了對國外先進技術的依賴,加速國產化進程。難怪有外媒報道說:中國不買了?
大量數據顯示,僅在2022年,中國就減少了近970億顆芯片的進口數量。而在2023年第一季度,這一數字更是飆升至321億顆,累計減少了近高達1291億顆的進口。而這些減少的訂單,全都被國內自己的企業接手。
當我們深入剖析事情發展的始末,會發現中美兩個大國對于半導體行業企業的態度和用心截然不同。美國是試圖通過打壓別國高科技企業來保護和發展自家的半導體產業,而中國則是通過吸收全球先進高科技企業的技術與知識,提升自我創新能力,實現對全球整個半導體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突破。
美國是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領導者,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在對待外國半導體企業時,美國一直以來的態度十分明確,就是保護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而對于可能威脅這一地位的外國公司,美國會使用包括限制技術出口、建立貿易壁壘在內的多種手段進行遏制。例如,在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試圖進入美國市場時,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其實施了嚴苛的限制和禁令。
2019年,美國政府更是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如此一來,未獲美國政府許可的美國企業不能與華為進行交易,這直接導致華為不能從其最大的供應商ARM購買半導體設計,并且失去了高通和谷歌等關鍵供應商。
三星和台積電也同樣巧遇美國的限制。
三星在智慧型手機等市場上與蘋果、谷歌等美國科技公司形成競爭,所以經歷過多起被美企專利訴訟、貿易限制等事件。2019年,美國政府對進口的韓國顯示面板產品征收高額關稅,三星會受到巨大影響。由于台積電是華為的主要芯片供應商,且其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美國的設備和技術,美國則借口出口管制規定剝奪了台積電對華為的先進芯片供應權。近年來,台積電和三星為迎合美國,曾計劃到美國投資建廠,但其結果是不僅拿不到美國的補貼支持,而且還要被迫與美國分享超額利潤和核心技術。面對這種不公平待遇,台積電和三星毅然決然宣布暫停申請美國的補貼,并推遲了原定的美國工廠投產計劃。
以上事件均體現了美國在科技競爭中運用各種手段對全球主要的半導體及科技公司進行威懾和打壓的做法,以保護和鞏固自身的科技霸主地位。
而相比之下,中國對待外國半導體企業的態度則顯得更加包容和積極。特別是在經濟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政府積極吸引外國半導體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大量優惠政策。
例如,鼓勵外商投資中國,讓外國半導體企業參與到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來。中國以開放和合作的姿態,以求快速發展和突破。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在半導體產業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中國不僅有了自己的半導體巨頭,如中芯國際,還在半導體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快速的突破。這使得中國能夠在與國際巨頭競爭中站穩腳跟,逐漸減少對外國半導體企業的依賴。中國現在的策略,更多的是通過自我研發和創新,提升自主產權的半導體技術,實現對半導體產業的自主控制。
前述所講的三星、台積電再次失去中國市場份額,以至于回過頭再去抱美國大腿;以及美媒分析說「中國不會再買「外芯」了,如此種種,可謂是中國半導體產業自主能力提升和國際格局變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進入一個新時代的明顯標志。
對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里程碑。中國不再只是被動接受國外技術的市場,而是成為了全球高科技行業的重要一員。那些原本依賴進口的芯片,現在已經可以在國內自己生產。這意味著,中國不再只是全球貿易中的消費者,而正在變為生產者和創新者。
對于全球來說,中國的崛起無疑改變了整個行業的格局。就如同美媒所說的,中國已經不再「買賬」了。這是對中國芯片產業進步及其意義的準確概括。而所有這些,只是中國走向自主創新、全面崛起的表現之一。隨著國內科技的持續進步,未來的中國必將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