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高通的4nm 基于ARM的PC芯片發布,性能之強悍,讓網友們興奮不已,因為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國內的ARM芯片也是完全可以達到這個程度的。
要知道這幾年,中美脫鉤加速,信創發展更加勢在必行了,一方面是大環境所迫,另一方面,別是國內信息技術產業的二次變革,由「買」到「造」會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而國內信創的發展,ARM芯片是繞不過去的,特別是目前國內已經有著兩家強大的ARM芯片廠商,還提供了整套的從硬到軟的產品。
于是在前兩天和大學同學聚會的時候,聊起了這個話題,我說是不是現在企業都開始用國產ARM芯片了?
我這個大學同學,畢業后一直從事IT工作,也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廠,管理著幾十號員工,且業務也不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誰知道,這哥們一上來就吐槽,說別跟他扯ARM芯片,這幾年他踩的坑太多了,真的是一把辛酸淚啊,工作中,只想離ARM芯片、ARM伺服器遠遠的。
他和我說了他三個工作中遇到的大難題,每一次搞ARM芯片都是累個半死,還找不到太好的解決辦法。
1、硬件生態的問題
不像其他架構芯片,ARM芯片目前在硬件這一塊就很奇葩的,比如CPU大多是焊接在主板上的,一旦出問題,全套換,就算不焊接在主板上,主板與CPU也是捆綁的,基本上沒有通用主板,全部要定制,貨源少,周期長,還比較貴。此外,其它的一些配件,大多都需要定制。
2、軟件生態的問題
硬件全套搞完了,軟件問題又來了……
ARM芯片的軟件、系統基本上都不能在網上下載,大多要對應芯片版本,甚至還要對應主板,也就是說也得定制版本才行。
同時ARM芯片的伺服器,大多指令集比較少,上層軟件的適配度較低,然后很多軟件用不了,得單獨適配、編譯,這工作量挺很嚇人的,還不一定會搞……
3、如果是遷移,那就問題更大
我這哥們說如果是全新建立一套新系統,相對還好一點,前提將準備工作都做好,可以考慮到一些特殊情況,可以少踩坑,雖然是麻煩一點,最后總是辦法比困難多。
但如果原來是其他架構的,要遷移至ARM架構上,那就麻煩了。硬件、軟件、生態、原有數據、應用的重新編譯,全是坑,并且很多最后還無解。
當然,也并不是完全無解,大多數情況下,也有解決辦法,那就是軟件、硬件等全部用廠商的「全家桶」,自己不折騰,從硬件到數據庫、操作系統、應用等等全部用廠商提供的,并且要求廠商提供協助。
這樣下來的話,問題能夠解決,自己也省事,但是不僅成本高,同時也被綁上了廠商的戰車,再也下不來了,這是很多IT廠商,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此外,還有性能問題,目前國產的ARM芯片性能,雖然各種跑分時數據很漂亮,但實際應用中性能差不少,只能通過堆核心數來提升性能,但因為指令集的天然劣勢,所以堆核心數,實際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