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打造自己供應鏈的野心,是在2014年的時候出現的。
2014年開始,印度就提出了印度制造的概念,而中企的響應相當積極。原因很簡單, 在2014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手機高達1.8億部。其次,印度也施展了一些手段,比如說提高手機和零部件的關稅。在這種想要占據印度市場紅利,以及降低成本賺更多錢的誘惑之下,中國的手機企業開始不斷的在印度建廠,并且規模越來越大。
盡管我們不想承認,但是如今印度越來越完善的手機供應鏈,確實有不少中資企業的功勞。
而我們用了8年的時間,養肥了印度的手機制造業。現如今又怎麼樣呢?據Canalys統計的數據顯示,小米在2022年的第四季度中失去了印度市場上領先的地位,跌到了第三。還不僅是如此,在印度手機市場上前五名中,除了三星之外,其余的中資手機品牌,如vivo,OPPO以及小米等多個品牌的銷量都呈了下降趨勢。
顯然,中資的手機品牌銷售量出現了頹勢,而韓國三星則開始重新在印度拿走更多的市場份額。而這便是我們中資企業幫助印度建造供應鏈之后所出現的后果。
很多人將這樣的后果歸于了全球手機市場出現萎縮的情況。誠然有這個因素,但這并不是中資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上份額逐步消退的主要原因。可以說,中企在印度市場的份額逐步被吞噬,有印度不少的手筆。
在過去,中資的手機品牌在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上占據了近三分之二的份額,可見是具備高競爭力的角色。然而目前,蘋果、三星以及印度本土的手機品牌正在獲得官方的支持和補貼。在這種情況下,中資企業的競爭力不得不被迫下降。一旦下降,這市場份額很顯然要送到其他品牌的手上。而這一點,印度在其中躲不掉牽連。
除此之外,中資企業在印度市場上的策略正在被迫調整。比如說OPPO,在去年就開始減少流動資金,這就直接的影響到了整體的擴張策略,進一步讓手機出貨數量表現不佳。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印度方面出手了。
一方面,他們通過時所謂的查稅手段讓中資企業在印度市場的日子不好過。OPPO在過去就遭遇了相關的罰款,被迫償還了不少資金。當然,OPPO不是唯一的一個,小米,vivo等都沒有逃過同樣的操作。可以說,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賺的錢基本上又回到了印度的口袋。在這個情況下,中資企業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策略。
另外一方面,印度方面要求他們的高層需要有印度人。這一點,不管是在明面上,還是背地里都不太可能被中資企業所接受。明面上接受了,他們會受到輿論的沖擊,畢竟他們是中國的企業。而背地里,誰愿意把話語權交到別人的手里呢?所以,企業們開始調整自己的策略,而越調整越將原本就處于下滑階段的市場份額變得更加慘不忍睹。
這就是我們用了8年時間養肥的印度手機產業鏈,說起來挺讓人唏噓。不過,這也算是給了我們一個教訓,那就是在印度市場上的投資真的應該謹慎。當然,印度想要徹底的擺脫中資企業也不太可能,目前中國市場仍占據全球手機產能的70%-80%,而且印度當地生產的很多零部件還是要從中國市場上進口。 因此,中資企業在印度還是有再次回到巔峰的可能,但他們真的還敢心無旁騖的去印度擴大規模嗎?這很難說。
對此,你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事情的呢?歡迎對此進行留言評論、點贊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