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世界,芯片已經無所不在,它們為我們的電腦、手機、電視、汽車,甚至是一台普通的咖啡機賦予「智慧」。
然而,這個看起來無比活躍的全球芯片工業并不那麼安全穩定。作為心臟產業的芯片制造業,其競爭性是異常殘酷的,包括台積電在內的不少大廠正面臨嚴峻的競爭挑戰。近年來,在全球芯片行業的競爭格局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台積電曾經的行業霸主地位業已動搖,面對競爭對手的趕超,現在似乎有些力不從心。
國際媒體對台積電的現況進行分析,其結論并不樂觀,甚至斷言:全球芯片行業將不會有「台積電」的存在了!是什麼讓這些一向為美西方指使的企業站台唱贊歌的媒體,竟然如此不假掩飾的悲觀呢?
其原因縱然很多,但其核心因素,卻是昭然若揭。
台積電,全名台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是全球最大的獨立半導體制造服務商。自八十年代末開始,台積電通過精密的制程技術以及務實的企業精神,一路領先行業,成為全球半導體制造業的領軍者,尤其是在先進的邏輯IC制成領域,優勢更是明顯。
自創立以來,台積電的主要商業模式是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獨立半導體制造服務,即IC設計公司提供設計,台積電提供生產。這個獨立的半導體委托制造模式不僅解決了眾多IC設計公司設備投資巨大、技術更新快的問題,也使得台積電能憑借規模效應以及集中研發,保持其在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地位。
然而,如今台積電的領軍地位正遭受挑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台積電面臨來自三星、中芯等公司的強力競爭,特別是三星等公司在DRAM和NAND Flash等領域對台積電構成了夾擊。
據此前消息,三星引進了10台價值無法估量的EUV光刻機,并計劃在年底前完成對量產3納米制程芯片的挑戰;同時,中芯也宣布,他們將加大資本支出力度,從原本的人民幣320億一躍到了456億,計劃大力擴展他們的14納米工藝晶圓產能。
可以預見,三星和中芯這兩個亞洲科技巨頭將打破台積電原有的一統江湖的局面,蠶食其市場份額。而這只是台積電生存危機的開端。
其次,台積電近年來愈加主動地擁抱美國市場,在美國設廠。然而,它真的了解美國市場麼?答案是否定的。出其意料之外的,台積電正面臨進退兩難的境地,不僅要承受高額投資風險,還要被美國政府牽著鼻子走,丟掉自主權和關鍵技術,失去自我發展的空間。據台積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美國工廠生產的芯片,要比其它地區的成本提高了50%。顯然台積電在美投產的決策,在國際媒體看來,顯然是一步失策,此舉將讓台積電在世界范圍內失去原本的競爭優勢。
而最重要的是,也是台積電敗落的核心原因,就是台積電為了應對美國的限制和制裁,竟然選擇減少在中國的投資,讓業界對其決策的理智性產生質疑。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台積電如此決策,其實就是放棄了這個巨大的市場機會。
上述的多種因素疊加,反映在市場表現方面的數據,可以更加直觀反映出台積電發展的頹勢。今年7月20日,集成電路代工巨頭台積電發布了2023財年第二財季財報。數據顯示,台積電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下滑10%和23.3%,并預計全年營收將下降約10%。專業人士分析,台積電未來的市場表現可能會更加不樂觀。
而為了應對上述變化,台積電正按計劃在南京擴充28nm制程產能。據悉,台積電日本廠22/28nm進展順利,將在2024年年底量產。但這一補救措施,屆時還能適應市場需求嗎?答案不得而知,只能交由市場驗證。
透過這場全球關注的競爭,我們可以看出全球半導體市場正在改變傳統的格局,引領新一輪的世界新秩序。以全球大型半導體公司為主角的全球半導體競賽,正在愈演愈烈。三星和中芯的趕超不會止步,而這種挑戰和沖擊,不僅對台積電形成了巨大的壓力,甚至還帶來了致命性的打擊。
綜上所述,台積電曾經是全球重要的芯片生產企業,但是它目前面臨的各種壓力猶如摩擦的火花,可能在不經意間引爆連鎖反應。科技企業只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判斷形勢,避免盲目決策的錯誤,才能抵擋住各種的沖擊,保持市場地位。從另一角度講,新的挑戰是科技企業得以進步的契機,也是全球芯片行業發展進化的動力源泉。我們期待一個更加多元、健康、競爭與合作并存的芯片產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