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華為問界M9發布,起售價46.99萬起。
然后當M9發布后,很多人就開始講段子了,說大家再不努力,就買不起國產電動車,只能去買奔馳、寶馬這些燃油車了,因為國產電動車,越來越貴不可攀了。
還舉了一些例子,比如M9是46.99萬起,理想Maga要60萬,比亞迪騰勢D9要66萬,長城坦克700要70萬,蔚來ET9要80萬,比亞迪仰望U8要110萬……
當然調侃歸調侃,但也反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國產電動車,確實是在往高端走,價格越來越貴,便宜的電動車是越來越少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國產電動車會越來越貴呢,難道真的是為賺錢麼?
當然,賺錢肯定是一個方面的,不過大家要清楚,目前這些國產電動車們,真正賺錢的沒幾家,大家基本上都是在虧損,比如蔚小理中,只有理想賺錢了,蔚來、小鵬巨虧,和華為打造問界系列的賽力斯,也是的持續虧損。
所以現在說賺錢,現在還早了點,那麼不為賺錢是為什麼呢?其實還是在于,如果聚焦于低端電動車,很可能生產出來的電車,毫無競爭力,或被人吐槽為「工業垃圾」
,然后被市場淘汰。與燃油車不同,電動的三大核心是三電系統、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如果這三塊要有所表現,其硬件成本必然不低,雷軍就表示,小米SU7的電池就要10多萬。
比如成本控制高手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 3,都要20多萬,特斯拉的總體毛利率不到20%,其中Model3毛利率預測在15%以下。
由此可見,如果要生產一台特斯拉model3這樣的電動車,國產汽車廠商們的成本,只會比特斯拉高,而不是更低,畢竟大家的產量低,成本控制能力沒特斯拉好。
再加上國產車實際配置是上比Model 3是要高的,所以真正生產出來后,售價要比Model3貴高才對,也是至少要超過20萬。
以Model3為基礎, 如果要配置比Model3更好,價格就會更高,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國產電動車,如果配置高,性能強,就一定會超過20多萬,甚至往30萬、40萬去了。
如果低于特斯拉Model3的價格,那麼這樣的電車配置,比Model3還要低,本來Model3配置不高了,再低的電車,當然要被大家吐槽為「工業垃圾」了,聚焦這樣的市場,肯定無法長久生存下來。
不信,大家去看看那些10多萬的電動車,是什麼樣的貨色,能有不能持續,就會明白我所言不虛了。
對于目前在拼的這些國產電動車而言,大家想的是樹立自己的品牌,各種堆料,要比對特斯拉更強,當然就只能拼高端了,因為拼低端的工業垃圾,是沒競爭力的,無法長久的。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