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如今正在試圖在電動汽車領域中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歐盟開始推行了反補貼調查。而在歐盟抽樣調查的名單中,很不幸我們有3家中企中招,要接受歐盟在海外的審查。分別是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汽車。
盡管歐盟所謂的「抽樣調查」并不讓外界信服,但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那就是調查是實實在在的開始進行了。很明顯,歐盟對要擺脫對中國依賴的態度很堅決。
只是,在關鍵數據披露之后,日媒卻并不看好歐盟的一意孤行,并為此評價——「去中國化不是容易的事情,歐洲也難以在電動汽車領域中擺脫中國。」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還認為,歐盟更應該擔憂的是中國供應鏈或斷供。
據關鍵的數據顯示,歐洲企業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領域中起步台灣,在2022年的時候,
前兩名分別被寧德時代和韓國LG新能源所包攬。而且,就連前5名的名單中,也沒有看到歐洲企業的身影。這說明,他們在技術實力上和我們有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在當下他們內部的電動汽車供應鏈還出現了一些問題,如AMTE就宣布陷入了財務危機。很顯然,在短時間內他們無法完成技術差距的超越。如果要想充實整個電動汽車領域的市場,那麼他們就只能接受中企進入到歐洲市場。
只不過,對于歐洲來說難得還不只是技術上的差距,更多的是在供應鏈上他們實在是很依賴中國的供應。據數據顯示,在歐盟劃定的包括鎳電池等原材料在內的34個關鍵品類中,有11個都是以中國市場供應為主,且還是大量的供應,包括從開采到加工的各個流程。也就是說,他們要想憑借自己的努力來突破技術上的差距,并且排擠中國的車企,他們還是得依靠中國的供應鏈。
那麼從數據反映來看,日媒的言論一針見血——他們更應該擔憂的是在指向性很明確的抽樣調查中,中國供應鏈是不是會對他們斷供。或者說,在他們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上,他們能否真正做到擺脫依賴,而不是一邊行動要擺脫,實際上在供應鏈上還是難以脫離我們。誠如日本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的話一樣:他們現在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和中國的供應打好交道。
不過,就算是這樣的勸誡如何的有道理,現如今的歐盟估計都聽不進去。看上去,他們現在的行動是在實施過度的保護主義。實際上,卻是他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汽車行業,并不愿意在當下的新時代中承認自己在汽車行業的失敗。
更何況,這還是在慣性的思維中,他們最瞧不起的中國車企。在他們看來,或許寧愿承認是被「低價」所打敗,也比承認就是在技術實力上的失敗要好得多。
當然,這一次的審查對于中國的車企來說也仍舊是一個挑戰,很有可能就會因為時間上的拖延從而錯失霸占更多歐洲市場的良機。這就要看這幾個企業要如何應對了。最后,對于日媒的評價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對此進行留言評論、點贊和分享!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