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多數的外媒眼中,對中國企業的定義都不太好。
一方面,是他們對自己的技術實力有自信心,畢竟在以前我們確實在半導體領域、汽車領域等多領域中和他們保持了一定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他們歷來有慣性的傲慢,總覺得我們的企業實力不如他們,哪怕時過境遷這個固有的思維也很難改變。
然而,韓國媒體卻突然發聲:中國企業他們已經惹不起了。
他們認為在美國不斷行使技術霸權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前進的步伐并沒有就此止步。 例如說在電池企業上,全球第第一大和第二大電池制造商都來自中國市場。而在自主研發的投入上,中國的企業數量年年飆升,反而韓國的企業在減少。因此,他們認為韓國的企業不應該繼續以前的傲慢態度,而是要接受現實,以及不斷的提升自身實力,才足以在未來的全球市場上和中國企業競爭。
能夠看到韓國媒體有這一番肺腑之言,還真的是相當不容易。畢竟在過去,汽車行業、電池行業以及半導體行業,韓國媒體都一向看不起中國的企業,現如今陡然改變態度還真的讓人不是很適應。不過,韓國媒體這個態度倒不是例外,因 為美國媒體在不久前,也對大陸的半導體進行了真正的一次不站立場的從事實出發的評價。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現在已經在不少外媒的眼中改變了形象,而這源于我們自己技術實力的強大。
但并不是每一個媒體以及國家,都會坦然的接受現實,其中歐盟就是一個例外。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不斷增速發展的現在, 歐盟坐不住了,開始對進入到歐洲市場的車企進行反補貼的調查。其中抽樣調查的3家都是中國的企業。雖然他們一直強調并非是針對大陸的企業,與此同時他們也表示只是為了保護歐洲的車企。
但我們包括歐洲的車企都很清楚,他們就是想借此手段來拖延中國車企的發展速度。可現實是,他們在自身競爭實力上已經不足了,繼續過度的保護只會讓歐洲的車企更難有市場。
只可惜,歐盟并不愿意清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當下并不認可中國企業的實力,也不認為中國企業已經惹不起了。反而,想要和老美一樣,通過過度的保護來讓所謂的技術霸權繼續生效。 但就個人看來,他們還不如學學韓國的企業,在充分認知到自己不足的時候,貶低和拖延速度已經不是關鍵了,關鍵在于要提升自身的實力,才能在未來全球化競爭中生存下來。
當然了,就算我們成為了外媒口中不好惹的企業,也不能過于驕傲。要知道不少的外來企業走到現如今這一步,就是因為過于傲慢的態度,認為自己的技術實力不會被超越。
但實際上,士別三日就該刮目相看,每一個潛在的對手都有可能成為強大的競爭者。這樣的觀點放在現在很多人對印度制造的「嘲諷」背景下,是最合適不過了。我們并不排除印度的未來也可能成為我們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保證自己的競爭力。
對此,你們是怎麼看呢?歡迎對此進行留言評論、點贊和分享!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