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特爾CEO帕特·蓋爾辛格在接受采訪時,對ARM在PC端的影響公開發表意見。他指出,ARM的架構并不適合高性能的PC,而且英特爾在制程、設計和生態方面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英特爾將繼續專注于自己的x86架構,為PC用戶提供最佳的體驗。」
顯然,帕特·蓋爾辛格對X86的性能及生態優勢頗具信心,在公開炮轟ARM背后,英特爾對PC端ARM的阻擊也毫未松懈。結合ARM近年來在PC市場的平庸表現,未來ARM公司PC業務前景更加讓人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繼ARM對華為等國內廠商斷供以來,高通在今年也開始逐漸脫離ARM陣營,并且在RISC-V賽道與ARM唱起對台戲。接連失去移動端核心客戶,同時面臨新興開源架構的趕超壓力,讓ARM的移動端優勢業務板塊也顯得危機四伏。
「種種跡象表明,ARM公司正迎來多方反噬,很可能將影響甚至拖緩未來業務的增速。」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主要源于ARM在商業模式上的打法「不講武德」,尤其對下游芯片廠商造成了很大壓力,這也直接導致盟友叛逃以及競爭對手乘虛阻擊等內憂外患。
眾所周知,華為鯤鵬、飛騰等廠商是ARM的最大受害者。此前,移動端興起時代,ARM依靠華為等手機芯片廠商,在授權費用上賺翻了天,幾乎完全占據了國內手機市場。但隨著美國政府一道禁令,ARM公司果斷翻臉,不僅讓剛剛面世的麒麟芯片成為絕版,甚至斷掉了鯤鵬、飛騰等芯片的新版本授權,這讓華為等廠商永遠停留在了ARM V8.2舊版本。
更歹毒的是,ARM在授權協議上早就挖好了坑。如果華為在舊版本基礎上實現了ARM新版本功能,很可能就將面臨ARM公司的侵權訴訟。這也意味著,被授權者只能嚴格按照ARM「一代一買」的規則走,尤其被閹割掉技術創新迭代能力后,下游廠商就只能成為ARM公司的「錢袋子」。
對于鯤鵬、飛騰等斷供后的國產ARM廠商,這種打擊無疑更加致命。嚴苛的規則限定下,想要實現可持續的性能迭代,就只能放下之前的巨額投入另尋它路。可以說,ARM的這種打法,給國產ARM廠商留下難以彌補的傷害。
國產廠商如此,高通等ARM的核心客戶也非常忌憚。尤其隨著ARM的授權費率不斷上漲,甚至企圖在下游廠商的業務營收中分一杯羹,這也更加堅定了ARM廠商尋找備胎的決心,高通的叛逃就是一個明顯征兆。
目前,在ARM架構之外,英特爾的X86在性能、生態等方面,足以取代ARM的大部分業務市場。同時,以RISC-V為代表的開源架構發展迅猛,也對ARM的核心業務造成一定威脅。相信隨著更多新架構體系快速成熟,受制于ARM的廠商也將看到更多新的可能,ARM綁架用戶的那條繩索也該松一松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