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的發展實際上得益于全球生產鏈的分工與合作,美國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這樣的全球格局自然會遭到反噬。
芯片制裁一時爽,后續的不良效果終究還是讓美國付出了沉痛的代價。據市場反饋顯示,中國上半年在芯片進口領域同比下降了22.4%,取消了價值3200億元的芯片訂單。
對此,過去極大地受益于中國市場的美芯三大科技巨頭急了,它們對著布林肯便質問道:「天天制裁,現在好了,中國企業大幅降低進口了,以后我們生產下來的芯片,該賣給誰?」
全球芯片產業被嚴重破壞
半導體芯片本來是全球化極為明顯的領域,得益于各國的人才和基建,芯片市場得以在國際社會分工與合作,類似于荷蘭ASML、韓國三星、日本凱俠和美國英特爾等企業都是整個生態的組成部分,它們相互合作與競爭,始終驅動著芯片的高速發展。
高端化和精細化的特征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各國半導體廠商只有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才能促進芯片生態的良好發展。然而,在過去幾年里,自私自利的美國卻極大地破壞芯片的固有生態,為了「美國優先」而大肆地打壓中國、收割全球芯片資源。
多年以來,美國打著產業風險的名號對中國企業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芯片圍剿戰,當中不惜以立法、輿論炮制和結盟等方式予以中國極限的施壓與制裁。在此背景之下,英特爾、英偉達和高通等美國三大芯片巨頭都涵蓋其中。為了呼應美國官方的對華限制性舉措,美國芯片三巨頭不得不降低對華的芯片出口,尤其是高端芯片領域,布林肯、拜登和雷蒙多等人不止一次宣稱限制高端芯片的出口。
除了打擊中國的芯片發展外,美國近來的一系列舉措還極大地收割了全球芯片資源。《芯片與科學法案》和《通脹削減法案》相繼推出,以大額補貼的方式吸引全球芯片資源。當然,單有補貼還不足以讓美國的芯片全面本土化,拜登對此祭出了一系列的組合拳,先是以「遏華」的借口為自身的貿易保護主義作背書,再是以產業安全為由彌合全國芯片企業,說服它們配合官方的打壓策略,最后以結盟的方式捆綁一眾國際半導體芯片廠商,隨后便收割它們的資源。
事關芯片發展的法案無疑是美國破壞全球化、壘砌貿易壁壘的極大體現,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必將遭到市場發展規律的反噬。遏制中國本質其實就是打壓中國的潛在高新科技,畢竟中國在人工智能、軍事現代化、量子計算機和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領域中對芯片具有極大的依賴;而結盟則全然是美國為了收割盟友芯片資源所設下的話語騙局,完全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現如今,美國多方式、多渠道和多舉措的「遏華」策略終究還是遭到了反噬,美國三大科技巨頭也將迎來中國的無情反擊。
美芯片三大科技巨頭何去何從
在過去,中國企業對于高通、英特爾和英偉達素來便有很大的芯片依賴性,它們采購和使用這些企業生產出來的芯片產品。然而,自從美國官方限制芯片出口的統一口吻下發后,它們的對華貿易便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起初幾年,高通和英偉達等企業還能保持著中低端芯片的對華輸出,借此獲得巨量的收益,在出口禁令和三方協議加持之下,它們也能收割三星、尼康和台積電等企業的在華市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短暫的「暴利」終究還是到頭了。
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的芯片自給率極大地提升了,國產化的集成電路同比驟增了1401億個,進口額驟降了22.4%,訂單價值縮水至1626億美元,同比降低了了470億美元,即3200億元人民幣。
這一變化意味著,中國芯片的自給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對于外企的芯片依賴性極大地降低了;與此同時,美國高通、英特爾和英偉達的對華芯片出口將驟然下降,一旦中企在芯片領域全面自主生產,那美企的芯片庫存或將永遠無法消除,畢竟,中國過去一直都是全球范圍內的最大市場,對于消除美企芯片庫存具有巨大的作用。
當中國在芯片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時,我們便可以依靠強大的工業能力將芯片溢價打下來,屆時,美國芯片企業尚且不說保住中國市場份額了,即便是國際市場或許也難以招架。中國的強大工業能力是基于廉價而優質的勞動力、完善的基建和龐大的市場反饋之上的,一旦量產便會爆發巨大的能力,這是美國芯片企業無比忌憚的潛在力量。
以前,高通、英偉達和英特爾在華的營收分別達到了60%、20%和25%,想如今中國選擇自產,它們的營收無疑會大幅下降。日后經由中國制造生產的芯片還會源源不斷地涌入國際市場,擠壓它們的國際發展空間。假以時日,這些美企將迎來全面的潰敗。對此,美國三大科技巨頭才紛紛地質問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制裁后的反噬終究還是來了,以后我們的芯片發展產業還怎麼生存?生產出來的芯片又由誰嗎?」
中國取消3200億訂單是芯片自主化的極大的體現,這將極大地降低對于外企的依賴性,諸如英偉達、高通和英特爾等美企也將造成嚴重的影響。假以時日,美國三大科技巨頭勢必也將迎來全面潰敗的結局,這都是他們一意孤行、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的結果,怨不得人。